关于川西乡下小镇的见闻
by The Son of Basuria
看过罗兄的medium账号文章以及发布的每一期《巴蜀独立》月刊后,心有所感,口内之话却是如鲠在喉,无奈于学识,谈不了历史,更谈不了“巴蜀现乡镇人文状态”一类的学术气浓厚的话题。故,仅以几年前一次在某川西平原边缘小镇的所见所闻,聊冲谈资。
当地一普通农民曾给我眉飞色舞的讲述过这样一件事:某一次赶场,一上集市卖菜农民,骑自行车,侧面挂一背篓在马路中间骑行。刚好挡在一辆交警车辆的面前。该农民只顾骑车,并未注意到身后的事。(因小镇道路狭窄,当地人在赶场时,道路经常拥挤,所以普遍并不遵守交通规则。)交警在后数次鸣笛,该人仍不管不顾。交警气极,下车拉住了该人。该人一看是交警,遂停下大声说道:“搞啥?老子走路管你求事?”交警说:“你走在路中间,车子咋个走?”“日你妈,你莫以为你带尼玛个背时交警帽子老子就怕你,老子走这条路从来是这么走的。”交警不想多费口舌,便将其车和菜扣下,准备拉至派出所。该人一看更为恼怒,强行坐上了交警车辆的驾驶座。一边说:“反正,老子车在哪,我就在哪。还有这个菜,你今天要负责全给我买了。”交警在跟他多次拉扯后,居然服软,然后态度缓和下来。好言好语一番后,那人始下车,然后骑上他的自行车,继续走了。交警在后喊道:“老乡慢走哈。”,“老子偏要快点走。”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看起来似乎是一段典型的刁民故事,但讲述人却明显非常欣赏这位“刁民”。而这段故事里交警的态度也跟我平常经常所看到的,所谓沦陷区基层民警各种暴力执法欺压平民的印象不符。在一开始的时候我非常费解,因为这似乎也不符合姨学对沦陷区的描述,在我一直的印象里,巴蜀现今应已是一个高度费拉化的顺民区,警察力量应该在当地可以占据统治地位。我不明白,交警为啥子看起来如此软弱。
在之后,我了解到当地城管的工作状态后,对这一现状,才有了一点模糊而似是而非的理解。当地公安局,警力非常稀缺。所以城管人选是由镇上一身材比较高大的个体户兼职。而这个活路,是根本没人愿意做的。原因从这人的工作状态就可以看出来。
这人的工作在他刚上任一段时间后,就完全变成了走过场。他每天去菜市场附近随便走哈,然后到时间就回家。而在这个过程中,街上的一些实质上违规的摊位,会不时传出一些喊他的一个带侮辱性外号的声音。而他基本上都是充耳不闻。有一次,因为上面检查,他驱逐了一些地方的摊位。在几天后,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伙小混混,说要打他,他被撵得满街跑。而这伙混混的来源,大致就是一些当地初中未曾毕业的游手好闲的人,这些人的经济来源,除了帮人打架外。镇上一些,早年在改革开放时涉黑发财现今在镇上从事着各种行业的人则是另外一个,他们跟这些人有着一些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之所以有这种联系,本质上是,在当地,“混混”秩序仍然充斥在各种沦陷区法律触及不到的地带。比如,两家因鸡毛蒜皮之事有了口舌之争,总会有一些威胁对方,自己要喊社会上的人来的言论。为啥子不报警?因为警察即使来也只会和稀泥,而且也只为例行公事,在警察走后,事情往往会继续下去,并不会得到解决。而他们所找社会上的人的解决方式是,请当地的他能请到的被人传说最厉害的一些类似”赖五娃“绰号的大哥,请对方到茶馆喝一杯茶。很眼熟。这种“混混”秩序,实质上就是袍哥文化的延续。这种方式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大哥”会持续负责这件事的后续,因为对方如果并未按喝茶时所商量好的做,找他的人会再联系他,而这次就是对方看不起他,变成了他和对面的冲突。
在有了这些了解后,我对沦陷区,或者说,至少对巴蜀的现状和未来有了一丝改观。实质上,即使是在严苛专制如今的情况下,民间自发的秩序仍然可以顽强存在,即使,这种存在仍然显得低端,而且甚至谈不上体面。
巴蜀尚匪,这是我自己的一个个人的观点。这应该是一种另类的“尚武”,传统“尚武”一词似乎更多的代表一种军队式武勇,而尚匪,则是另一种绿林豪强式的,当然也许原因仅仅是散沙化下的,土匪流氓式的蛮横可以在基层横行的原因。但至少,比我之前所想象的好太多。